2024年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0:05 点击次数:130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,梳理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进展、实践案例,展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积极作为与显著成效。
1. 政策进展:2024年中国出台多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。《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》明确碳排放双控核心内容;《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和高质量增长;《生态保护补偿条例》填补生态保护补偿法规空白;《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》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管理。这些政策从多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指导与保障 。
2. 十大领域进展与实践
空间格局构建:中国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,推进“三线一单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,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。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,推动区域绿色发展。
产业结构转型:持续淘汰落后产能,推进钢铁、化工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,推广节能技术装备。宝武钢铁建成国内首套百万级氢基竖炉,正泰的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助力节能降碳。
能源绿色转型: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,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,建设智能电网和新型储能设施。江苏渔光互补项目、鄂尔多斯光伏基地项目等众多项目取得良好成效。
展开剩余85%交通运输转型:优化运输结构,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,推广新能源汽车。浙江“四港联动”、上海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等举措,促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。
城乡建设转型:推广绿色建造方式,优化建筑用能结构,建设绿色建筑。深圳北站、琼海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项目成为绿色转型典范。
节约战略实施:推进节能增效、节地技术推广和资源循环利用。上海虹桥机场、吉利汽车工厂等在节能降碳方面成果显著,普洱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。
消费模式转型**: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,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,激励绿色消费。闲鱼、菜鸟等企业积极践行,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消费。
科技创新支撑:聚焦能源、碳捕集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,取得众多成果。建成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、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等,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。
政策体系完善:在财税、融资、投资等多方面出台政策支持绿色转型。绿色税收促进减污降碳,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丰富,为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。
国际合作加强:秉持多边主义,参与国际规则制定,开展南南合作。“非洲光带”项目助力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,与美欧等加强政策交流与务实合作。
3.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成效显著,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,在多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,不仅为自身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奠定坚实基础,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,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知识产权、数据隐私,只做内容的收集、整理及分享,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,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,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
发布于:广东省